logo
Global
中文简体

芯片之基,国之砝码:一文看懂中国半导体材料黄金十年

许凌
2025-08-01
事实新闻
88 次阅读

从光刻胶到硅片,从电子特气到CMP抛光垫,半导体材料被誉为“芯片产业的粮食”。在5G+AIOT、自主晶圆厂扩产、政策与大基金的三重共振下,中国半导体材料正站在1→10的临界点,有望接力设备,开启20年长景气周期。

 

  • 一张图先建立坐标系
    把芯片制造想象成盖一座纳米级摩天大楼:
    硅片 = 地基
    • 光刻胶 = 建筑蓝图(一次性模板)
    • 电子特气 / 湿化学品 = 水泥、钢筋、添加剂
    • 靶材 + CMP = 打磨抛光工具   
  • 任何环节掉链子,整座大楼都可能坍塌。
    因此,半导体材料被誉为“芯片产业的粮食+工具”。

 

  • 半导体材料“家族全家福”

(按制造流程排布,括号内为 2024 年全球市场规模及国产化率)

 

  1. 硅片≈ 166 亿美元(2024E)
  • 尺寸结构:12 英寸占 75 % 价值份额,8 英寸占 20 %
  • 供应格局:信越 + SUMCO + 环球晶圆 + Siltronic + SK Siltron ≈ 82 %
  • 国产进度:

     – 12 英寸国产化率 ~10 %,月产能 60 万片(沪硅产业 30 万、立昂微 20 万、中环 10 万) 

     – 8 英寸国产化率 55 %,主要厂商沪硅、中环、金瑞泓

 

  1. 光刻胶(含配套试剂) ≈ 28–30 亿美元(2024E)
  • 技术节点:g/i → KrF → ArF → EUV
  • 垄断程度:东京应化 + JSR + 信越 + 杜邦 + 富士胶片 93 %(ArF/EUV 领域)
  • 国产进度:

     – PCB/LED 光刻胶:>80 % 国产(容大感光、飞凯材料) 

     – KrF:彤程新材、晶瑞电材通过中芯国际 28 nm 验证,国产化率 ≈ 10 % 

     – ArF/EUV:南大光电、上海新阳在 02 专项攻关,仍 0→1

 

  1. 电子特气 ≈ 42 亿美元(2024E)
  • 需求:AI 算力芯片拉动 9N 以上超高纯气体需求
  • 寡头:Air Liquide、Linde、Air Products、大阳日酸 >70 %
  • 国产进度:

     – 国产化率 ~15 %,华特气体(ASML 准分子激光气出口)、雅克科技(收购韩国 UPC)、金宏气体、昊华科技四家布局全品类

 

  1. 湿电子化学品 ≈ 21 亿美元(2024E)
  • 等级:G5 线宽≤7 nm,G4 对应 14 nm
  • 国产进度:

     – G3 及以上国产化率约 10 % 

     – 龙头:江化微(G4 硫酸双氧水已量产)、格林达、晶瑞电材

 

  1. 靶材 ≈ 13 亿美元(2024E)
  • 应用:铜/钽/钛/铝,纯度 6N,晶粒 <50 nm
  • 寡头:日矿 30 %、霍尼韦尔 20 %、东曹 20 %
  • 国产进度:

     – 国产化率 30–35 %,江丰电子 7 nm 钽靶已批量供货台积电、中芯国际

 

  1. CMP 抛光材料 ≈ 20 亿美元(2024E)
  • 抛光液:卡博特 35 %、日立化成 15 %、Fujimi 10 %
  • 抛光垫:陶氏 79 % 垄断
  • 国产进度:

     – 抛光液:安集科技 14 nm 节点全球市占 7 % 

     – 抛光垫:鼎龙股份率先通过中芯国际 28 nm 认证,国产化率 20 %

 

  1. 掩模版 ≈ 39 亿美元(2024E)
  • 寡头:Photronics、DNP、Toppan 三家 70 %
  • 国产进度:

     – 晶圆厂自产为主,第三方供应不足 20 % 

     – 清溢光电、菲利华(G8.5 石英基板)国产突破,12 英寸节点仍待验证

 

  1. 封装材料 ≈ 252 亿美元(2023 基期)
  • 结构:封装基板 45 %、引线框架 20 %、键合丝 10 %、陶瓷/塑封料 25 %
  • 国产龙头:深南电路、兴森科技(ABF 载板)、通富微电、华天科技已进入全球前十封装厂供应链

 

“硅片依旧最大,光刻胶最卡脖子;靶材/CMP 已局部突围,特气与湿化学品正在放量,封装材料随先进封装一起起飞。”

 

技术纵深:为什么那么难?

维度

国际水平

国产现状

差距本质

纯度

12N硅、9N气体

硅片11N、气体7-8N

杂质控制极限

缺陷

300 mm硅片缺陷<0.1个/cm²

0.3-0.5个/cm²

单晶生长热场模拟

一致性

批次间CD bias<1 nm

2-3 nm

配方+设备耦合

认证周期

晶圆厂验证18-36个月

相同

时间壁垒无法缩短

一句话总结:材料没有“弯道超车”,只有“极限工艺+极限管理”的马拉松。

 

产业格局地图

全球:

  • 日本:信越、SUMCO、JSR、富士胶片、日矿金属
  • 美国:Dow、Cabot、Air Products、霍尼韦尔
  • 欧洲:Merck、Linde、Siltronic
  • 韩国:SK Siltron、LG Chem

中国:

  • 长三角:硅产业(上海)、安集科技(上海)、江丰电子(宁波)
  • 京津冀:中环股份(天津)、有研新材(北京)
  • 珠三角:深南电路(封装基板)、华特气体(佛山)
  • 中西部:雅克科技(四川)、神工股份(锦州)

 

国产化三阶段模型

阶段

特征

代表产品

0→1

实验室→产线验证

ArF光刻胶、18英寸硅片

1→10

小批量→大批量

300 mm硅片、CMP抛光液

10→100

成本优势+全球输出

靶材、PCB光刻胶

当前整体处于“1→10”关键拐点。

 

政策 & 资本推力

  • 国家大基金一期:已投硅产业(20亿)、雅克科技(5亿)、安集科技(未披露)
  • 大基金二期:2023年起明显倾斜材料、零部件,预算超500亿元
  •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:允许无收入材料公司上市,解决“长研发、慢回报”痛点
  • 地方集群:上海临港“东方芯港”、合肥“材料谷”、无锡“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园”

 

风险提示

  • 晶圆厂资本开支周期性:2024-2025可能短暂回落
  • 美日荷出口管制升级:光刻胶、EDA、沉积设备联动风险
  • 技术迭代:EUV光刻胶路线若改为DSA(定向自组装),现有布局或被颠覆
  • 二级市场高波动:科创板流动性折价/溢价双向放大

 

结语:为什么必须赢?

2019年日韩贸易摩擦,日本仅断供3种光刻胶+高纯氟化氢,就让三星/海力士产线停摆。
历史证明:没有材料安全,就没有产业安全。
今天,中国半导体材料正站在“极限技术+极限资本+极限市场”的三岔口。
错过这一仗,我们将继续被“卡脖子”;打赢这一仗,中国半导体才真正有了“根”。